金曜04182025

Last update08:15:27 PM

エラー
  • フィードデータの読み込みにエラーが発生しました
Back ニュース 書道絵画

ニュースチャンネル

中国書道家絵画家傑作はじめに, 作品鑑賞、評価

初唐の四大家褚遂良(ちょ すいりょう)はじめに

初唐四大书书法家之一 - 褚遂良

褚遂良(ちょ すいりょう、596年 - 658年)は唐代の政治家、書家。初唐の四大家の一人(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字は登善。河南県公から河南郡公に封ぜられたため褚河南と呼ばれることもある。太宗に仕えて諫言をよくし、後の高宗の教育にもあたった。しかし武則天を皇后に立てることに反対したために左遷された。

最終更新 2011年 4月 13日(水曜日) 15:27

続きを読む...

文徵明行书《明妃曲》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最終更新 2011年 3月 29日(火曜日) 17:55

続きを読む...

叶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叶朗认为,“美学,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叶朗认为,“美学,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美学家叶朗七十二岁,但你跟不上他的思维和脚步。

1999年,他提出要关注“文化产业”,并在北京大学建立“文化产业研究院”,而那时尚未跨世纪的中国民众,很多人还不敢将“产业”二字缀于“文化”之后。十年过去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常识性用语,他挂在嘴边的却是重视精神与心灵价值的中国 [ … ]

最終更新 2011年 3月 31日(木曜日) 13:33

続きを読む...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方尔加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函谷关的关守尹喜看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应尹喜之请,写下了《道德经》,随后出关,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之说。在民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渐成为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德经》则成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光明讲坛以前也谈过老子及《道德经》,《道德经》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简洁古奥,使后世学者的解释也言异义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展现自我并自由地抒发性灵。这次我们听一听方尔加老师是怎样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无名无形的“道”的。他的说法别有新意。

最終更新 2011年 4月 30日(土曜日) 01:13

続きを読む...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 王岳川

开场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

最終更新 2010年 8月 10日(火曜日) 22:50

続きを読む...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大巧若拙是体现中国美学基本特点的理论命题之一。中国人重视“拙”的智慧,中国美学推重枯槁的美感。中国人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书画家喜欢在枯笔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风”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学者将中国园林假山称为“一些古怪的胡乱堆积起来的破石头”,中国人却认为其中包含着无限的美感。可以说,中国人发现了枯槁的美感,大巧若拙便是体现这一美学旨趣的简洁理论表达。

最終更新 2011年 3月 31日(木曜日) 13:33

続きを読む...